您好!
您当前的位置是: 首页 > 廉政文化 > 他山之石

【传承·家风家训】母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最美家风

发表日期:2020-06-11作者:罗秀云来源:

从小母亲就教导我们:长者要多行善事,广积阴德,一方面可为家庭修德免罪;另一方面可为子孙培德扎根,庇荫子孙。那时我尚幼,不懂母亲言语背后的深意,但她却在几十年的岁月潜移默化地教会我何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,何为大爱无疆,何为家国情怀。

“奶奶”叫刘翠英,今年高龄87岁,和我们一起生活已有三十五年之久。解放初期,奶奶与我村叔爷辈罗强云结为夫妻,由于奶奶不能生育,又加上腿有残疾,行动不便,不能干农活,使得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,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成为家常便饭。作为侄儿侄媳辈的母亲,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常主动请缨帮忙打扫家务、挑水寻柴、洗衣扫地,照顾“奶奶”。

母亲的善举,渐渐感染了家庭其他成员。犹记得,父亲常在骄阳似火、烈日长空的天气下,帮助“奶奶”上山砍柴,再担几十斤重的“湿柴”回家。那时,我常跟在父亲身后,看着他既要来回捣鼓“湿柴”,又要抽身照顾身体瘦弱的我,十分辛苦。天不假年,我父亲于2005年因病去世,撒手人寰。那段时间全家都笼罩在父亲去世的悲伤氛围之中,这种伤痛对母亲来说尤为深刻。常言道:人生有三悲,少年丧父、中年丧偶、老年丧子,家里失去了主心骨,而她失去了枕边人,失去了一生的依靠。在人生如此困苦悲痛之际,母亲一如既往地照顾奶奶刘翠英一家,用为母的坚强,用为女的责任,用为人的爱心撑起两个残破不堪的家庭。祸不单行,在随后不久,奶奶的老伴罗强云老人也相继去世,奶奶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,几天内滴水不进,滴米不沾,而母亲对奶奶以“不是亲妈胜似亲妈”的态度给奶奶每日端茶倒水、铺床叠被、煮饭寻茶,变着花样讨老人开心。同样的经历,同样的悲痛,使两人互相扶持,相依为命,两家人也由此彻底融合为一家人。

尚在幼年的我,母亲就给我制定了“看望计划”:何时去看望奶奶?何时去担柴挑水?何时去端茶送饭?何时去铺床叠被?我也在这种硬性规定下,化被动为主动,发自内心地接受了这位“奶奶”的事实。尔后我大学毕业,在深圳安定下来之后,向母亲提出将她接到深圳安享晚年的请求时,母亲的心情由最初的喜悦转为哀愁。喜在儿女事业有成,贴心孝顺,承欢膝下。愁在家中尚有老人,生活困难,举步维艰。在来深圳之前,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奶奶生活的各种事项,还委托同村的村民帮忙照扶,最后打点好各项细枝末节的事情之后才百般顾虑的来到深圳。过了几个月之后,心中愈发不安,时常挂念奶奶的日常生活起居,担心她摔倒,担心她生病,担心她不能照顾自己,便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。作为子女的我们,心中十分不解:母亲年事已高,正是颐养天年,共享天伦的年纪,子女有能力有本事孝顺父母,这是多少家庭求之不得的福气,而奶奶毕竟不是“亲的”。那时,母亲说出了让我无比动容的一句话。她说:“你知道照顾我,因为你是我儿子,但是你知不知道一位没有儿女的老人晚年多么凄惨,她又该由谁来照顾呢?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贪图自己的安逸,便不顾他人的死活。”听到这番话,让我羞愧不已。回到家乡那天,两位老人相拥而泣的感人场景历历在目,这也是我将这份感情升华为亲情,并融入血脉中的转折点。

在母亲言传身教的“家风”熏陶下,我也承担起教育下一代要积德行善的重担。孝敬奶奶的零花钱也由最初的每年几百变成现在的两三千,从不间断;儿子、女儿、外孙、外孙女等逢年过节一进屋也是外婆、太婆婆的叫着;子女参加工作的头一件大事就是寄钱给老人用,俨然一副和谐美满的大家庭景象。2016年,母亲石夫秀还因这一善举参加了邵东县道德模范颁奖大会,受到县领导颁奖,她的这一举动深深影响着我,影响着整个家庭,现在又影响着全县人民。

母亲虽目不识丁,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百善孝为先”的古训,用孝举义行感动乡里街坊;母亲虽不善言辞,却用点点滴滴的真情展示着“人间自有真情在,宜将寸心报春晖”的善意,用言传身教传承好家风;母亲虽出身平凡,却用三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践行着“不是血亲胜似血亲”的大义之举,用大爱书写人生的不凡。

责任编辑:】

官方微信公众号
及时获取最新信息